欢迎访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仙桃市委员会网站!
当前位置:仙桃政协 > 发言选登 > 信息浏览
市政协“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双月协商座谈会材料汇编
文章来源:仙桃市政协办 发布时间:2018-07-23

关于“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调研组

 

   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快速反应,紧锣密鼓推进,市政协围绕中心履职、服务大局献策,紧扣产业兴旺这个核心要素组织双月协商。5月以来,郭金相副主席带领教科文卫体委、人资环委,精选市政协部分常委、委员组成调研组,对重点镇办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于6月27日至29日赴恩施、宜昌、潜江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充分讨论后形成调研报告。

   一、我市产业振兴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我市高点谋划、高位推进,不断加快培育新主体、发展新业态、打造新品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金融制度改革,内生动力更加强劲;做大“两菜”“三花”“四稻”板块,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三产融合”发力,污染治理加强,水利建设提速,基础条件更加优越;推进品牌兴农,叫响“沙湖皮咸蛋”“沔城莲藕”等传统品牌,擦亮富硒大米、富硒豆豉等新兴品牌,农业效益更加显著。今年,我市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开启乡村振兴序幕,在全国县市中首个由国家级规划机构编制发布乡村振兴规划,在全国首例争取到由国家开发银行大额度支持的乡村振兴金融项目80亿元。然而,对照乡村振兴的规划蓝图,我市产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1.主导产业优势不明。农业结构调整之初,我市干群也无所适从,愁种愁销,出现过“扯了棉花种芝麻、砍了果树栽西瓜”的尴尬。经过艰难探索,目前虽已形成水产养殖、粮油种植、蔬菜培育、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但优势并不明显。一是规模不大。黄鳝、河蟹、小龙虾等水产养殖,西兰花、莲藕、桃梨等果蔬种植,效益很好,但规模不大,没有形成生产覆盖全市、市场占领全国、一柱擎天的支柱产业。二是效益不高。90多万亩粮油种植、60多万亩的常规水产养殖虽然体量大、面积广,却由农户分散经营,效益不高。三是共识不够。资源优势在哪,支柱产业是啥,各方认识还不统一,部门扶持各自为战,社会资本观望徘徊,广大农户跟风赶潮。

   2.市场竞争能力不足。我市农副产品在全国叫得响、卖得好的还不太多,在市场上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不够。一是市场意识弱。大多农副产品自产自销、单兵作战,未由专业销售网络和团队营销,也未组建产业联盟抱团抵御市场风险,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还不完善,经营状况不稳定。二是品质意识弱。缺少创新支撑,赚钱项目一哄而上,同质化产品多,差异化产品少;滥用化肥农药,药物残留超标,达不到安全标准。三是品牌意识弱。意识不够,满足于产“大路货”,卖“白菜价”;保护不够,有的创出品牌不珍惜,受利益驱使,收费了就允许低劣产品贴牌;宣传不够,抱定“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宣传推介不力,“喂饲避孕药”谣言让我市黄鳝产业深受其害。

   3.产业发展基础不牢。我市农业基础稳步提升,但仍达不到现代农业、精细农业的要求。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需提速。少数偏远湖区道路不通,电力不足,沟渠、函闸排灌不畅,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率不高。二是农业科技推广阻力大。60多岁的老人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其文化程度、思想观念、传统习惯已经固化,对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的兴趣不浓,农业科技推广普及难度较大。

   4.产业融合程度不高。我市产业布局整体协调性不够,单打独斗的多,合作共赢的少。一是产业链不完整。研产加销结合不紧,上中下游衔接不顺,资源欠整合,形不成强有力组合拳,运营成本高,风险系数大。如黄鳝养殖,只有活鲜销售,精深加工未突破;一些食品企业,没有在本市实施订单农业,当本地农副产品达不到标准时,还要外购原料。二是农旅融合不紧密。我市传统旅游资源匮乏、旅游产业欠发达,早期的沔城风景区、沙湖湿地发展不快;全域旅游还处于创建初期,与农业的深度融合需假以时日。

   二、外地产业兴旺的启示

为破解我市乡村产业发展难题,探索产业兴旺途径,6月底调研组专程赴恩施等地学习考察产业振兴先进经验,外地做法给我们五点启示。

   1.依托资源优势。恩施全域有硒,1.3万平方公里富硒,因硒而美,因硒而贵,博得“世界硒都、中国硒谷”美名。全州注重打好富硒牌,打造富硒产业集群,延伸富硒产业链,做大硒平台,做强硒产业,做足硒文章,打造了68个“中国名优硒产品”、81个“中国特色硒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总数达246件,富硒产业企业700多家,综合产值将近600亿元,产业发展规模居全国首位。宜昌市点军区“靠山吃山”,以合作社为龙头,带动花卉苗木、根雕奇石产业蓬勃发展。潜江“靠水吃水”,把小龙虾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获称“中国小龙虾之乡”。只有依托资源、发掘资源、盘活资源,产业扎根于丰富资源的肥沃土壤,发展前景才无比广阔。

   2.注重创新创造。潜江:油焖大虾烹调技术的发明,造就了一个产业神话;紧接着创新创造持续跟进,繁育开发出优质新品种,养殖开发出“虾稻连作”新模式,烹饪开发出“蒸、卤、蒜蓉”新方式,加工开发出速食、虾壳素等新产品,形成粗壮完整的全产业链,衍生出了6家亿元企业、数十个千万元企业,解决当地十多万人就业,产值突破230亿元。恩施:争取了中科大、苏州硒谷科技等科研院所的支持与指导,国家富硒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落地恩施,硒产品质量得到保障与提升,建成富硒特色农产品基地280多万亩,形成硒虫草、硒灵芝、食用菌、茶叶等十大富硒产业群。创新创造,永远是产业发展壮大的不绝动力。

   3.集中力量扶持。宜昌今年全市农业项目建设总规模70.01亿元,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2.28亿元,集中投入柑橘、茶叶、蔬菜三类特色农业重点项目。恩施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引进一批硒产业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农融合发展。集中资金投入,硒谷总部基地和硒产品交易结算中心、检验中心、展销中心以及硒谷企业孵化器等综合配套项目紧跟步伐,富硒农产品产业园、富硒食品产业园、富硒医药产业园三大园区日趋成熟,星级酒店、餐饮、娱乐、购物等具有“土苗韵、山水意、民俗情”的硒产品日益完善。政策扶持,财政支持,集中力量搭建高速通道,产业发展才能畅通无阻,不断增速。

   4.大力宣传推介。恩施注重搞好硒科普、当好硒喇叭、写好硒文章,不遗余力宣传推介富硒产业,“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两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分别达到15.27亿元和12.92亿元。宜昌今年评选表彰“十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和“十大最有影响力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达到37件;邀请赵芸蕾在央视为宜昌蜜桔代言,连续8年举办“汉宜农商农超对接”及参加各种展会推介,宜昌蜜桔、秭归脐橙荣获2017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信息时代,宣传推介是法宝,让产业发展如虎添翼。

   5.始终不渝坚持。潜江经过18年的探索、创新和发展,龙虾产业已形成集选育繁殖、生态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旅游、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精深加工、节会文化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成为潜江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6届政府矢志不渝,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任接着一任干,把小龙虾做成了大产业。恩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重视硒资源,将埋藏在地下的硒资源变成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产业,是恩施州一直努力和探索的方向。新世纪,恩施提出了“世界硒都、中国硒谷”的定位,其中硒都是资源,硒谷是产业。几十年的接续努力,打造出庞大“硒”望产业。支柱产业的打造,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多年接续不断全力以赴,才能结出硕果。

   三、对我市产业振兴的建议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也是必要条件,抓好产业振兴就是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我们建议:

   1.精准定位,有取有舍。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模式,在市场的竞争中失去活力,只有形成产业航母,才能在市场浪潮中行稳致远。要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有取有舍,抓大放小,全力打造1-2个全产业链的农业支柱产业。受市委胡玖明书记“一条鱼、一粒米”故事的启迪,审视丰富的淡水资源,结合“鱼米之乡”的产业传统,我们建议:一是突破性发展黄鳝产业。推行生态养殖、稻鳝共生模式,养殖面积超过60万亩;大力发展熟食及精深加工业,完善产业链,打造百亿产业,让“黄鳝之都”名扬全国。二是稳健发展粮食产业。再过5到10年,老一辈耕种主力丧失劳动能力,年轻人对土地依恋和依赖低,规模经营势不可挡。届时,效益将不论亩平收入,而是与工业一样以投入产出比为依据。粮食种植有成熟的机械化技术,用工省,投入低,适合规模经营,收益将随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产出比绝不弱于其他产业。反之,那些亩产过万元的模式因人工短缺将举步维艰。

   2.倾力支持,做大做强。政府及部门应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扶持,定标指向、架桥开道、加油提速、保驾护航。建议市政府出台全市乡村支柱产业发展激励政策,让社会各界认清风向标,吃好定心丸,义无反顾投入支柱产业发展。职能部门杜绝“撒胡椒面”,清理各自项目、资金,制订扶持计划,市政府批准后统一实施,集中支持支柱产业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快改革步伐,在支柱产业融资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产业振兴中奋发有为。

   3.注重品质,开拓市场。产业的核心是产品,产品的核心是品质,要想产业做大做强,必须产品做优做精,品牌做响做靓。一要优化品质育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从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各环节严把质量关口,保证产品外观、规格、品质和安全达标,以质取胜,创立品牌。在做好三品一标认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品牌评选和奖励,掀起争创精品名牌热潮。二要强化宣传亮品牌。综合运用领导推介、名人推介、专家推介、展会推介等各种手段,开展全方位、高密度的品牌推介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美誉度。三要开拓市场铸品牌。巩固传统销售渠道的同时,努力开发电商平台,线上线下同时发力,拓宽销售渠道,构建立体网络,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的洗礼中铸就金字招牌。

   4.群众参与,形成合力。培育支柱产业须多方合作、群策群力。要培育大龙头。引进重量级知名企业,整合本地经营主体,给予最优惠的政策和最有力的支持,培育实力雄厚、带动强劲的龙头企业,打造动力澎湃的产业火车头。要建设大基地。做好农村土地流转,让经营权向大户集中,建设一批大基地,促进支柱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利益联结体制,农民变股东、农民变工人,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5.延伸链条,三产融合。支柱产业必须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全产业链,我们建议打好四张牌。一是打好科技牌,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姻,建立研发机构,攻克产业难题,促进上中下游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打好富硒牌,让产品身价倍增、品牌高端抢手、产业上档升级,打造名符其实的“中国富硒农都”。三是打好加工牌,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让“中国食品产业名城”叫响全国。四是打好旅游牌,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创建,让产业基地成为旅游的元素和景点,旅游景区成为消费和宣传产品的窗口,实现农旅紧密融合、相得益彰。

   6.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成长为区域支柱产业,需要长时间积淀,更需要干群一心、坚定不移,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强力推进。科学编制规划。把发展支柱产业作为全市乡村振兴的重头戏,组织强大力量科学编制支柱产业20年发展规划,向全市各界征询意见后修改定稿。始终坚持规划。产业规划由市“两代表一委员”三类全体会议表决通过,成为具有最高效力的刚性政策,不因暂时的低迷而放弃,不因个人的意志而调整,不因人事的变更而中止,几届领导带领全市人民,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产业振兴目标一定能实现。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农家小院总经理  陈新云

 

   在市政协副主席郭金相带领下,5月23日至24日我们调研了三伏潭、陈场两镇乡村产业发展情况,6月27日至29日学习恩施州、宜昌市、潜江市的产业振兴经验。通过调研学习,见识了乡村产业兴旺的先进典型,体会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我认为我市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全力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打造我市农产品销售及价格市场的定海神针,才能促进产业发展壮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结合本次学习考察的情况,就我市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出几点建议。

   1.推行订单农业,保障加工原料充足。目前我市有许多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易掌握、生产可控的产业模式,如小龙虾、鳝鱼、泥鳅、青蛙的养殖,市场行情好时每亩年收益就在万元左右;毛豆、泥蒿、莴笋、瓜果、有机水稻的种植,销售形势好的年份每亩收益都在六千元以上。这些品种经历多年发展,生产技术可靠,但基本上都是生鲜产品销售,受市场行情制约明显,价格和销量极不稳定,经营者收益缺乏保障。建议相关部门搭建平台,促进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对接,推行订单农业,既保障了企业的原料来源,又保障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实现互利共赢。

   2.加强技术培训,确保加工原料品质。农产品的生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大,生产技术不到位、生产标准不严格、施肥用药不控量、土壤水质不达标等问题,都会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品质低下、效益滑坡。我市现有的食品加工企业,很多对生产原料要求很高,本地农副产品达不到指标参数,企业不得不从外地采购原料。建议农业、水产、科技等部门大力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依托有实力的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制订农副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及时全面地对农户进行培训指导,让他们熟练掌握生产技术技能,规范生产操作流程,提高品质意识,生产出安全、优质、符合原料标准的农副产品,为加工产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3.培育引进结合,打造加工产业龙头。农产品的深加工利润薄,风险高,投资大。许多企业不愿进入这个行业,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对农产品的生产拉动作用有限,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天花板。潜江华山水产仅小龙虾加工一年产值就有十几亿,直接拉动全市小龙虾养殖业。建议市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根据全市产业实际招引加工龙头企业,引导本土企业强力挺进加工行业,瞄准本地优质农副产品联合组建加工企业,实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打破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带动优势产业快速成长壮大,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4.实施品牌战略,铸造地理标志名牌。调研考察行程中,委员们经常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农业时代正在到来,我们的农业会像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等地一样,市场更加规范严格,信息及时透明共享,乡村产业按照区域条件及功能分区实行原产地固化,所有农副产品必须有品牌标识才能获得市场准入许可,没有获得原产地标识或者品牌的基地,想要进入市场就只能像工业品一样使用别人品牌成为代加工车间。比如,全国消费小龙虾只认可潜江的,脐橙只信赖秭归的,如果仙桃还养虾养蟹种橙,对不起,无牌产品不能获得市场准入,你的产品就只得任由潜江、秭归挑挑拣拣,检测合格的产品贱卖给他们贴牌卖高价。将来的形势就是这么严峻,将来的市场就是这么残酷!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尽早谋划,把品牌战略当成头等大事,培育支柱产业的精品名牌,叫响全省、享誉全国,我们的支柱产业才有出路,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走向辉煌,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定产业基础。


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中的引领作用

市政协委员、市委农办副主任  向志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我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铺天盖地的局面正在形成,顶天立地的个体还有所匮乏。学习外地经验,反思我市实际,我认为,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让其在现代农业的推进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要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瓶颈制约。融资难一直都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反映最普遍、最集中的问题。大多数主体由于缺乏有效抵押,很难在金融部门贷到款,投入的主要来源是自有资金和熟人借贷。从2016年起,我市实施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先后组建了市农民合作社联合会,成立了市“三农”金融服务中心,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提供贷款,但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这些贷款仍以抵押贷为主。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科学的风险防范和追责机制,充分发挥涉农贷款风险基金的增信作用,不断提高信用贷比重,让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分享到改革的红利。

   2.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抱团合作经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个主体都有其独到性,但也有其局限性,懂技术的可能不善管理,会经营的可能缺乏资金,可以说,在农业这个产业链条上很少会出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全才。如何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我认为抱团发展、合作经营是根本出路。宜昌市点军区牛扎坪村有大大小小1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有做园林花卉的,有做特色种养的,还有做奇石鉴赏的。2016年,由大华园林专业合作社牵头网络了9家经营主体成立“聚贤庄”,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农旅结合的新路子,富裕了农民。建议积极引导同业或产业密切关联的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交流与合作,完善利益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壮大。比如,我们现在全力打造的仙西旅游带,就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尝试“一票制”管理。

   3.要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人才支撑。我市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直延续着“家族式”的经营模式,虽然他们起初都在所从事的行业中有着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优势,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营领域不断拓展、深入,这种优势消磨殆尽,随之而来的生产不够标准、制度不够完善、财务不够规范等问题十分突出。现在我们的新型经营主体中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奇缺。建议一方面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提高综合素质。另一发面,鼓励和引导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农技推广人员、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以此推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真正成为我市产业振兴的主力军。


发展农村电商  助力乡村振兴

市政协委员、彭场镇委副书记  胡敏捷

 

   “互联网+”提供了时代发展的速度与激情,农村电子商务正以其独特优势,成为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市委、市政府也要求今年每个村必须打造一个电商平台。

   近年来,我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较快,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起步较晚,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基础设施滞后、人才匮乏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在市政协副主席郭金相的带领下,前不久我随调研组赴恩施、宜昌、潜江等地,围绕“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进行参观学习。结合学习、思考和讨论,提出几点建议。

   1.加大农村电商扶持力度。电子商务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要把农村电子商务作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来培育。一是加强政策扶持。用招商引资的办法招引电商主体,用扶持工业企业的优惠政策扶持电商平台。结合农村电商发展特点,出台专门针对农村和农产品的电子商务扶持政策,明确具体的奖补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加大对农村电商起步阶段的引领和扶持,以便农村电子商务尽快上规模。二是加强资金支持。加大对农村电商发展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电商园区、物流仓储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电商发展软硬件设施。着力围绕沔阳三蒸食品、彭场无纺布、三伏潭富硒农产品、张沟鳝、沔城藕、毛嘴卤鸡、沙湖皮盐蛋等建设乡镇电子商务园区,以此为引领,带动周边镇村电商全面开花。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定期开展对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组织负责人的培训,以他们为纽带实现软件应用技术传导,推动手机中的电商软件工具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提高农民独立运行农村电子商务的能力;注重引导进城农民工和当地大学毕业生返乡网上创业,鼓励农村青年和当地大学毕业生在家乡创业,带动当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2.提升农村电商运营水平。发展农村电商,必须突出优势、明确定位,确立差异化竞争战略,力求电商企业办出自己的特色。一是要强化线上线下融合。利用淘宝、京东、美团等公司的农村电商服务点,将农资等线下资源嫁接到线上平台,解决农产品上行问题,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充分对接。二是要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仙桃作为鱼米之乡,就是要讲好硒故事、做足水文章,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过去农产品“拖泥带水”“披头散发”的状况,注重“梳妆打扮”,培育、开发更多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网适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种类,让仙桃的特产都能适宜线上销售、线下物流。不断发展区域电商和专业电商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尽快将各个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潜在电商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三是要强化品牌形象塑造。目前,我市注册农产品品牌有108个,虽是满天繁星,但没有一轮明月,缺乏像潜江小龙虾、武汉周黑鸭这样的知名品牌。我们要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卖得好的农业品牌。特别要擦亮仙桃十张“国字号”名片,打响本地品牌,大力开发富硒特色品牌,推动“仙桃产”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走出湖北、叫响全国、走向世界。

   3.夯实农村电商网络体系。一是培育电商主体。全面抓好龙头企业引进和本土企业培育,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招商引进国内大型电商企业入驻,引领全市电子商务业快速发展。在全市筛选确定一批业绩好、潜力大、基础牢的电商龙头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进行重点培育,鼓励做大做强,逐步扩大电商产业规模,提升电商企业层次。二是完善站点功能。按照“电商企业+市级运营中心+镇级服务站+村级服务点”的模式,加速乡镇、行政村服务站建设,疏通农村电商“毛细血管”。积极引进阿里、京东、苏宁、乐村淘等平台,加速向乡镇和村下沉。对各级服务站点进行信息化改造,整合功能,使之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的服务站、电子商务商品的体验店、农特产品的展示店、便捷物流取寄店。三是畅通物流配送。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商务、供销部门与物流企业、电商在农村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上的共享衔接,积极整合行业资源,加快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鼓励物流企业加强协作、抱团发展,在镇村集中、统一、分级设立配送站(点),优化物流配送线路,扩大物流配送网络覆盖面,构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送体系,解决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到村“最后一公里”问题,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4.营造农村电商发展环境。一是健全行业协会组织。建立以优秀卖家为主体,以优质服务为手段,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诚实守信为核心价值观的行业协会组织,进而推动全市农村电子商务的稳步健康发展。二是凝聚部门发展合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涉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单靠村里自己抓不起来,单靠一个部门也抓不过来,要整合农业、商务、财政、供销、交通等部门资源,形成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有效合力,只有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明确各方责任,整合各方资源,才能抓有所成。三是加大引导服务力度。将农村电商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综合考核,建立起电子商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电子商务推进工作中的问题,设立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具体负责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

   农村电商发展完善,搭建起生产与市场之间信息、技术、物流等要素的双向多车道高速公路,将彻底解除乡村产业的后顾之忧,农民摆脱了既要当生产者、又要当采购员和推销员的尴尬。届时,我们的农民就像台湾等农业发达地区一样,种什么、怎么卖全部交由专业的电商组织负责,自己只管坐在家里发布产品信息、接受产品订单,专心致志抓生产,集中精力壮产业。我们共同努力,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


推动农旅深度融合  铺展产业振兴画卷

市政协委员、沔城镇委副书记  石涛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推动仙桃绿色崛起,建设水乡田园城市”奋斗目标,大力发展农旅产业,亮点纷呈、颇显成效,一批农旅融合项目落地生根,一批乡村旅游景点逐渐成形。但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农旅融合发展动能不足,乡村旅游特色化、深度化和优质化开发不够,农旅融合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还亟待提升。5月至6月,我参加了市政协副主席郭金相带领的“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调研组,赴恩施、宜昌、潜江及我市部分乡镇开展学习调研。现结合调研情况和工作实际,就加快推进我市农旅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提出如下建议。

   1.围绕规划引领,做大农旅融合格局。一是规划理念要精准。建议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规划框架下,结合各乡镇实际和定位,编制农旅融合产业发展子规划,找准农旅产业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契合点,做到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配套、突出特色、留住乡愁。二是功能分区要精细。在农旅融合功能分区的谋划布局上,建议围绕沙湖国家级湿地公园、沔城民俗文化、剅河桃文化、赵西垸林业资源、排湖自然风光等地方优势特色,统筹考虑各镇的自然资源、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风俗文化、土地利用等因素,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布局构架。三是发展模式要精选。按照地方特色和农旅融合程度的不同,将发展模式分为以生态田园休闲为引领的开发模式、以特色农业集群为推动的开发模式、以特色乡村文化为吸引的开发模式和以乡村度假旅游为支撑的开发模式。

   2.围绕特色产业,做优农旅产业品牌。一是发展一批特色产业。以张沟黄鳝养殖,杨林尾中华鳖、澳洲大龙虾养殖,沔城莲藕种植,剅河“仙桃”种植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为基础,培育“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农家菜、摘农家果、干农家活、体验农家风光”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体验游等,为农旅融合提供产业基础。二是塑造一批特色商品。对麻叶子、荷叶片、苕果子等老沔阳特色小吃进行开发,使之成为“乡”味产品,沙湖皮咸蛋、毛嘴卤鸡之外的又一仙桃特色商品。将各镇的特色商品进行挖掘,向市场大力推广,既是特色商品又是地方纪念品,促进旅游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切实提高农旅融合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三是打造一批特色精品。通过引导、扶持和定点打造,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活动、土特产资源、传统饮食和民间工艺等,大力开发特色休闲观光精品,如仙桃特色美食文化节、沔城“上九日”、端午赛龙舟、腊八节等,既聚仙桃旅游人气又满足游客多层次消费需求。

   3.围绕三产融合,做强农旅融合产业。一是与美丽乡村创建相融合。建议结合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围绕精品示范村、特色美丽村、生态宜居村创建,因地制宜,一村一策,融入旅游功能。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改造的村容村貌和路网、游园、主题公园、景观带等基础设施,开发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休闲文化游等,将庄园景点、美丽乡村、秀美庭院等元素串珠成链。二是与现代农业功能园区建设相融合。建议农旅融合发展项目与农业观光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建设协调推进,充分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大力发展花卉、苗木、果蔬等特色农业。结合各乡镇资源,分类开发田园农业游、田园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等不同主题旅游,使其各显特色。三是与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融合。建议充分挖掘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的文化内涵,依托本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发农产品加工产品、田园体验产品、传统工艺品等,融入与庄园、景点深度结合的花文化、果文化、树文化、水文化、田园文化,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农村旅游产品,增加农旅体验内涵和互动性。

   4.围绕要素保障,做实农旅融合支撑。一是用地问题。建议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用地纳入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农村三权分置办法和农业设施用地政策,探索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有效途径,借鉴先进地区做法,更好落实有关政策,为农旅融合项目发展用地提供支持。二是地权问题。农旅项目的用地大多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其中不少是直接从农民手上流转取得,部分土地经营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影响开发投入。建议加快土地流转保障机制建设,既保护农民合法的承包权益,又保障投资方的经营使用权,进一步激发投资热情。三是融资问题。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的体制机制,加大旅游专项资金和涉农扶持资金的整合力度,形成支持农旅融合发展的资金合力。完善抵押贷款措施,促进农旅融合项目发展得到更多融资支持。四是人才问题。要支持和引导农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通过股份、合作、独资等形式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培养和引进现代休闲农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成立农旅融合发展行业协会,加强农旅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旅产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


推动土地流转 实现互利共赢

市政协委员、沙湖镇委副书记  肖述超

 

   6月27日至29日,带着“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的课题,市政协副主席郭金相带领部分政协委员赴恩施州利川市南坪乡、宜昌市点军区牛扎坪村、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和华山科技公司实地学习考察。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增添了信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论断,乡村振兴产业是引领。近年来,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异常活跃,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市场极其火爆。同时,在主体培育和产业发展的实践中,一些具体问题也纷纷显现。一是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大,打造一个千亩产业基地,仅用于完善水、电、路等基础建设就需耗资400-500万元,前期资本投入过大。二是农民土地流转收入单一有限,仅靠每年每亩约700元的土地租金收益,农户流转土地的收益不大,积极性不高。三是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产业基地体量虽大但优质产品不多,配套发展农产品加工及休闲、观光农业等三产融合的意识不浓。四是企业融资渠道不宽不畅,农业企业前期贷款要求严,程序多,额度小,利率高,融资渠道不畅。五是整体发展不协调,产业规划往往是“单兵作战”,没有纳入村庄综合规划之中,整体发展不协调。六是基层组织执行力弱,绝大多数村干部在土地流转中,面对部分种田大户极力阻挠及农户私自流转等困难时“不愿干”“不想干”“不敢干”,土地流转工作举步维艰。七是产业链条不完善,我们的主导产业为水产养殖,但相关配套产业一片空白,如种苗繁育、饲料生产、水产品加工、交易市场等高附加值产业链条未形成。

   综合分析南坪乡、牛扎坪村和赵脑村的产业发展之路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现就农村土地流转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相关工作,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要坚持规划兴农,统筹协调发展。年初,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年全市农村工作十件事中,首先要求一村一个规划,村庄全域规划,产业规划必须是题中应有之意。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必须有品质、有品味,产业规划必不可少。要把产业规划放到新农村建设村庄总体规划当中,实现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一体协调发展,有序发展。

   二要坚持政策富农,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培育支持政策,加大对产业基地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投资,真正做到新主体发展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电就送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完善融资担保政策,以“三农金融服务中心”为载体,进一步简化程序,贴补利息,增大额度,全力破解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加快打造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使土地经营权有效货币化,增强土地流转市场活力,丰富农民收益方式(或收租金或入股等),提高农民收入和土地流转热情。改善产业投资结构,借鉴当前PPP市场运作模式,采取农户+政府+市场主体模式,将群众的收入、政府的配套、企业的效益最大化,提高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

   三要坚持融合强农,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三产融合,鼓励新型主体走融合强农之路,推动“文化+”“旅游+”“互联网+”“电商+”现代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推进链条延伸,强化农产品加工品牌打造等营销手段,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树立“全产业链”谋篇布局思路。

   产业兴则百业旺。我坚信,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以产业振兴为发力点,竭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诗画田园、梦里水乡的乡村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打造“中国黄鳝之都”的意见和建议

市政协委员  谭贵平

 

   6月27日至29日,我们“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调研组在市政协副主席郭金相的带领下参观考察了恩施、宜昌、潜江三地,学习外地经验,结合仙桃实际,本人就打造“中国黄鳝之都”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做好产业规划。黄鳝产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养殖技术、养殖规模、养殖链条及经营主体都逐渐发展、完善,市水产部门也做了产业规划,但仅限于部门规划。建议市政府组织农业、科技、工商、食药监、水产、经信、商务、检验检疫、富办、烹饪等部门和行业协会,制订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并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发展。在发展小龙虾产业上,潜江市委、政府高起点布局,高标准谋划,“四大家”领导各抓一块,把小龙虾产业做得风声水起。龙虾生态城由潜江市政协常务副主席牵头抓,建设、环境、宣传、招商等部门参与;其标志性的小龙虾雕塑耗资700多万元,虾皇店一家日高峰消化小龙虾50多吨,营业额达500多万元。

   2.解决苗种难题。目前黄鳝养殖苗种全部来自于自然资源,靠人工捕捞后再进行养殖。全市120万口网箱每年需要黄鳝苗种3.6亿尾,约9000吨。海量需求,造成每年投苗时节苗种价格疯涨,且质量参差不齐,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劣质苗种直接导致绝收。这些问题制约了产业规模,限制了产业发展。建议整合科研力量进行攻关,突破繁育技术瓶颈;扶持现有繁育基地发展壮大,促进批量人工繁育苗种早日上市;大力发展温棚寄养黄鳝幼苗,实行错峰进苗;组建黄鳝产业协会集中进苗,形成客大压行的态势,防止相互抬价,恶性竞争。

   3.加强品牌建设。我们去年申报了“仙桃富黄鳝”国家级地理商标,品牌建设迈出了一大步。科学证明,在同等条件下,水生动物吸收的能力要远高于陆地动植物;检测结果表明,仙桃区域内养殖的黄鳝全域富。如何培育好、保护好这个品牌,让产业获得更大的效益,本人建议:组建仙桃市黄鳝养殖协会,集中建设、打造、扶持这个地域品牌;同时研究品牌运行机制,管理好这一品牌,防止冒用、滥用。

   4.延长产业链条。目前市场对黄鳝的消费还停留在鲜活产品阶段,没有成熟的烹饪产品,也没有深加工产品,严重限制了黄鳝销售渠道和空间,变相缩小了黄鳝消费市场的容量。建议扶持现有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发展壮大的同时,整合各方力量,开展黄鳝烹饪技术的攻关,开发黄鳝深加工产品,打造全产业链。如潜江市小龙虾的烹饪技术发展后,在餐桌上的消费翻了10倍,华山水产小龙虾精深加工的虾壳素每年出口约1亿美元。只有补齐加工这块短板,才能使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5.强化宣传推介。在养殖过程中,黄鳝没有接触任何禁用药物;销售时,养殖户都能按照规定执行休药期制度;市场上销售的黄鳝商品鱼质量能够确实保证。可是,每年的黄鳝“避孕药喂养”谣言都阴魂不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黄鳝的消费和销售,始终是黄鳝产业发展的一个隐患。每年国家农业部都会对仙桃黄鳝进行专项质安检测,十多年来没有发现一起药物残留,更没有一起禁用药物使用案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消费者始终对黄鳝商品存有戒心。建议增加黄鳝产品检测的透明度,公开黄鳝检测流程和结果;同时,加大黄鳝品质安全的宣传力度,为商品黄鳝“恢复名誉”。


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市委农办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调大产业板块,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调强市场主体,调补农业短板,调活体制机制,乡村振兴工作强势开局。上半年,预计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60元,同比增加579元、增长8.25%。

   1.聚焦结构调整,打造特色化的富民产业。立足资源优势,顺应市场变化,加快发展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明显、质效更加突出的特色富民产业。一是全力打响富硒品牌。大力实施百万亩富硒产业开发工程,按照“企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模式,新增富硒水稻、富硒大豆、富硒水产、富硒果蔬等富硒农产品基地20万亩。“仙桃富硒大米”“仙桃富硒黄鳝”国家地理商标申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年内有望注册成功。二是全面扩张特色板块。一方面,扩张果蔬板块。通过缩减露地“大路菜”种植面积,扩大设施蔬菜和“精细菜”生产规模,推进蔬菜生产由产量向效益转变、由分散向集中转变。蔬菜种植面积23.9万亩,桃产业面积由去年的9800亩增加到现在的1.5万亩,郑场镇、胡场镇、杨林尾镇、沙湖镇新增桃树基地面积均突破1000亩。另一方面,调优水产结构。针对常规水产品增产不增效、丰收不增收的现状,深度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全面推广普及名特品种和高效模式,新增稻虾、稻鳝、稻鳖等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8万亩。三是全域推行绿色种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基调,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畜—沼—菜”“畜—沼—渔”等生态种养模式得到了推广。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基本思路,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畜禽粪污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

   2.聚焦三产融合,发展多元化的业态模式。坚持把产业融合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新方向和新捷径,顺势而动、造势而为,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一是推进“农业+食品”。聚焦千亿农产品加工大市目标,引导龙头企业兴建标准化基地,拓展农业板块。郑场镇、毛嘴镇等大豆传统种植区,通过发展富硒大豆订单生产,建设标准化大豆生产基地1.5万亩。元至5月,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135.7亿元,同比增长7.8%,继续领跑全省。二是推进“农业+旅游”。坚定不移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结合之路,以特色资源为基,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乡村为韵,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农业新增长极。阿尔迪有机生态农业园、巨田生态农业科技园、京久花世界、九合兰园、十里桃林、沔州百万花海、农圣沉湖、天野生态农庄等一大批省市级重点农业休闲旅游项目运行良好,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过20万人。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沔阳小镇、三伏潭硒馆、剅河桃博馆正在加紧建设。三是推进“农业+电商”。依托“互联网+”平台,培育壮大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带动传统农业“触网”升级。上半年,全市农村电商销售已突破亿元,同比增长0.89%,其中,仙桃精武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网上销售6956亿元;湖北简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销售2979亿元,该公司即将发展简优微超,把生鲜无人售货机摆进社区、街头,让顾客手机扫码就能买到田间地头直送的新鲜蔬果。

   3.聚焦主体培育,壮大规模化的市场龙头。坚持把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落实“一村一主体”工作要求,围绕资源引主体,依托主体壮产业,全市基本形成了主体支撑、板块推进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一方面,推进土地流转育主体。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契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动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向特色高效优势产业集中。西流河镇依托洪渊泽水产、卫祥水产两家合作社,带动全镇稻鳝面积突破5000亩;沙湖镇引进12家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种养,流转土地1.5万亩,成为全市农业主体培育新典范。另一方面,实施开放招商引主体。采取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实施“三乡”工程等方式,着力引进一批实力强、成长性好、竞争力优势明显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5月,全市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1102家、合作组织1652个,分别比去年底增加42家、82个,保持了同比50%以上的增速。

   4.聚焦基础建设,筑牢现代化的设施保障。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还欠账、保安全,进一步筑牢现代化的设施保障,不断提升农业稳产高产能力。一是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本着站位高、起点高、标准高的“三高”原则,以基本农田为依托、特色产业为重点、集中连片为取向,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要素配套项目,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7年实施的环排湖20.18万亩建设任务已全部完工,顺利通过省督导组检查验收。新一轮涵盖6镇的21.24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启动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招标评审已经完成。二是加快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泽口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泽口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中小河流重点县整治和水利连通试点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大型水利建设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小型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累计疏挖沟渠2063公里。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建设。优化城乡电力布局,推动电力设施改造升级。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基地电网工程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基地用电保障能力。新建10千伏线路1860千米、改造10千伏线路876千米、新增变压器2656台、新建改造低压线路3943千米的年度工作任务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5.聚焦改革创新,健全科学化的体制机制。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致力突破农业发展瓶颈,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制定出台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仙办发【2018】3号);下发了《关于核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的通知》(仙农确权办[2018]1号),大力推广互换、出租、抵押、入股、拍卖、托管等有效模式,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截止4月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突破72万亩,流转率达到51.5%。二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仙桃市委 仙桃市人民政府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仙发【2018】2号)、《仙桃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六个阶段和九步工作法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目前,清产核资、清人分类、股份登记等工作已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展开。三是推进农村金融支撑体系创新。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思路,成立了仙桃市“三农”金融服务中心,新增3000万元充实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仙桃市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仙桃市控制和防范涉农金融风险工作方案》、《仙桃市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等三个纲领性文件进行了完善,目前已通过“三农”金融服务中心平台新增涉农贷款1.2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全面分析上半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受农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压力较大。今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发生较大调整,早籼稻、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格同比下调0.1元/斤,粳稻同比下调0.2元/斤,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二是经营主体发展不平衡。我市经营主体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效益偏低,“100瓦”、“80瓦”亮的经营主体还非常少。同时,主体还普遍面临着土地流转难,贷款融资难,效益获取难,与老百姓利益链接难的问题。三是农村电商经营成本较高。我市网销产品多以生鲜产品居多,有的产品包装占了销售价格的10-15%,快递成本占销售价格的10-20%。同时,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主要集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平台上,导致企业运营、推广成本偏高。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农业步入战略转型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时期。我们将全力开展五大行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开创我市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行动。一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按照“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核心要素配套项目,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土地质量、产出效益和环境形象。二是实施特色农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产,推广“双水双绿”种养体系,加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推广高效品种,普及高效模式,进一步做大做强优质水稻、名特蔬菜、绿色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板块。三是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大力推动农机农艺农事农信融合发展,积极争取“购机补贴”项目,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扩大农机作业面积。四是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工程。按照“一镇(村)一品”要求,加快重点镇(村)特色产业园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规模化种养、龙头企业带动、现代要素聚集、“生产+科技+加工+营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2.农业“新六产”发展行动。一是实施三链重构工程。推动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新产业新业态“四型发展”,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构建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二是实施农工融合工程。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支持龙头企业前延网络兴特色板块,后伸链条活商贸物流,扶持发展一批产值过10亿元的加工龙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三是实施农商融合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省级示范市建设,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引导电商企业与农村优势资源对接合作,推动农副产品线下线上互动发展。四是实施农旅融合工程。着力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加快培育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渔夫垂钓、特色旅游小镇等乡村旅游产品。重点打造环排湖区域和其他镇等15个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精品小镇、精品民宿等高端乡村旅游产品。支持梦里水乡、京久花世界、百万花海、阿尔迪、沔庄、桃之源、沔阳小镇等一批田园综合体加快发展。

   3.农业科技推广普及行动。一是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种业研发新机制,着力构建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二是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加强农业适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支持大专院校、经营主体等兴建农业科研基地,参与农技服务。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在畜禽、水产规模养殖以及设施农业等领域先行先试。三是实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工程。全面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完全脱贫,稳步发展适宜产业,增强脱贫群众自我发展和持续脱贫能力。继续加大光伏扶贫项目实施,加强光伏扶贫电站运营与管护,实现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脱贫、村集体经济长期稳步增长。

   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一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招培工程。围绕不同种养殖类别,不同产销模式,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深入开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每年发展10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以上家庭农场,确保每个产业有一个“龙头”作引领,每个村镇有一家市场经营主体作支撑。二是实施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推广大田托管、代耕代种、代储代销等做法,组织开展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现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等全方面服务。三是实施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工程。以商业、邮政、快递、供销、交通等现有物流设施为基础,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支持其他市场主体投入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形成覆盖市、镇、村三级交通枢纽节点的物流网络体系。

   5.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行动。一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农产品产地质量认证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实施农业品牌培育提升工程。充分挖掘富硒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仙桃富硒鳝、富硒米、富硒果蔬等特色品牌。保护利用好仙桃香米、沔阳麻鸭、郑场豆豉、张沟黄鳝、沔城藕等现有地理注册商标,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各种展销会、博览会,采取新闻媒体推介、组织高峰论坛、编制宣传手册等形式,全面扩大仙桃农副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突出五大发展  助力产业振兴

市农业局

 

   十九大以来,我局始终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举全局之力,高点谋划、高位推进,真金白银地投、真刀真枪地干,不断加快培育新主体、发展新业态、打造新品牌,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市产业振兴助力,为率先实现江汉平原乡村振兴助跑。

   一、主要作法

   1.突出产业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了“产业兴旺”的具体要求。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作为基层农业部门,我局始终把农业产业发展摆在头版头条,积极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以来,围绕产业兴旺,我局先后研究并制定了“一圈一带两线”(产业融合示范圈、现代农业示范带、农旅融合东西两条线)的产业发展规划蓝图,初步拟定了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目前,我局正在与省农科院合作,研究制定产业振兴远期规划,为我市产业发展指明路径。

   2.突出产业特色发展。充分挖掘鱼米之乡资源优势,结合9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75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划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做大做强特产板块,形成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明显、质效更加突出的特色富民产业。一是做大富硒“四稻”板块。围绕“中国富硒农都”的战略目标,大力推广“双水双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以陈场、沙湖、河为重点,发展富硒再生稻;以西流河、三伏潭为重点,发展富硒稻鳝;以河、杨林尾为重点,发展富硒稻虾;以沙湖、长口为重点发展富硒稻蛙。目前,全市富硒四稻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富硒再生稻面积达到5万亩,富硒稻鳝面积达到3万亩,富硒稻虾面积达到5万亩,富硒稻蛙面积达到2万亩。二是做强“三花”板块。围绕打造中国桃花之乡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以河、胡场、郭河等地为重点的万亩桃园建设,不断壮大桃产业规模,提升桃品种质量,延长桃产业链条。进一步扩大九合垸、通海口等西南片西兰花板块面积,扩大郑场、毛嘴、河、三伏潭等地杭白菊板块面积。目前,桃树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西兰花种植突破3万亩,杭白菊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三是做优“二菜”板块。发展设施蔬菜和水生蔬菜。目前,形成了以长口为中心、辐射周边的3万亩设施蔬菜基地。以排湖、沙湖、芦林湖为重点的12万亩优质水生蔬菜基地,藕带产量突破3万吨,藕带加工1万吨,产值突破4亿元。

   3.突出产业融合发展。始终把培育经营主体作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一招,采用抓工业招商引资的办法来抓新型经营主体的招引培育,吸引各类能人志士回乡领办、创办新型主体,推动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乡村聚集。通过资源要素多元注入,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组织吸引力、富民带动力的全国有影响全省有地位的标杆型现代市场主体。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652家,新增42家,家庭农场发展到1102家,新增82家。培育新亮点15家,推进合作社规范管理12家。新型经营主体的井喷发展,催生种养融合型、功能拓展型、技术渗透型、产业延伸型、多业态复合型等农业发展新业态,带动“农业+食品”“农业+旅游”“农业+电商”加速融合。一是让农品在车间里转化增值。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1-4月,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94.2亿元,同比增长4.6%。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3.05:1。二是让农景在田野中“钱”景广阔。大力支持发展农旅融合东西两线,东线以百万花海、农圣沉湖为依托,西线以阿尔迪、桃之源、沔阳小镇、五乐台、心怡农场、京久庄园、梦里水乡为依托,推动农旅融合产业再上新台阶。去年以来,3家经营主体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一批农旅景点先后开园迎客,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三是让农民在键盘上增收致富。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带动农业市场化、倒逼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规模化、提升农业品牌化,推动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农业相关优质产品和服务触网流通。今年以来,共开展农民电子商务培训16场次,培训497人次,组织8家电商企业参加第四届武汉国际电商博览会。据初步统计,上半年全市网销农产品达到8000万元以上。

   4.突出产业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造种养环境优美、周边水土净美、农产品安全味美的“三美”农业。一是坚决打赢畜禽废弃物综合治理攻坚战。紧紧围绕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抓整改,围绕河湖长制工作责任抓落实,通过技术驱动、示范推动、资金撬动、检查促动,积极配合抓好禁养区关停拆转,全力抓好非禁养区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畜—稻、畜—菜、畜—果等种养一体循环利用模式。据统计,全市非禁养区869家规模养殖场,已经完成整改任务758家,完成87.2%,其余111家正在加紧整改,预计本月底可全部完成。累计发放以奖代补资金1987万元,补贴养殖场270家。上月,全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场会在我市成功召开,我市治污经验得到高度认可。二是坚决打赢农药化肥“两减”攻坚战。围绕“一控二减三基本”目标,着力实施绿色植保,推广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及精准施药技术,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配方肥、有机肥施用比例。今年以来,农药、化肥同比分别减量6.1%、1.5%以上。三是坚决打赢秸秆综合利用攻坚战。积极推广探索秸秆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利用,将秸秆肥料化作为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着力实施秸秆腐熟还田利用行动,鼓励收割机配套秸秆切碎装置。今年以来,举办秸秆还田示范片面积1.2万亩,累计发布秸秆还田技术资料5万多份,推广秸秆还田面积45万亩。

   5.突出产业高效发展。一是创建一批技术集成的生产基地。全力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机器换人”“设施增地”,充分整合农机化技术推广、农作物高产创建、现代农业展示、农业标准化生产等试验示范项目,搭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化生产基地,下大力气推广以稻鳝共作、稻虾共育、稻蛙共生为主的“双水双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二是打造一群闻名遐迩的沔农精品。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帮助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提升老品牌、开发新品牌、整合大品牌、包装精名牌,促进现有品牌上档升级,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以藕带、西兰花、黄鳝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的食品深加工上寻求突破性发展,打造出一批技术含量高的拳头产品。鼓励和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各种展销会、博览会,叫响“沙湖皮咸蛋”“沔城莲藕”“尹湾藜蒿”等传统地域特色品牌,擦亮富硒大米、富硒豆豉等富硒品牌。今年以来,全市共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2个,建设品牌专业示范镇10个,名品示范村58个。我市被评定为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之一。三是完善一套利益均沾的联接机制。产业兴旺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落脚点还是在广袤农村、广大农户,只有广大农户参与并受益,产业发展才能做做实做深做长久。我局大力倡导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建立并完善与农户的联接机制,通过流转土地得租金、基地打工得薪金、订单生产得佣金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目前,全市已发展订单农业60万亩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农业产业振兴支持力度不够。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前,全市乡村振兴规划草案中,政府投入主要集中在道路、沟渠、绿化等基础设施上,对农业产业发展缺少真金白银的支持举措。建议加大对发展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从土地流转、规模种植、品牌建设上给予支持,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影响力。同时,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

   2.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一是主体不强。当前,全市重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效益偏低。全市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经各镇(办)政府审核推荐的重点主体仅382个,仅占全市主体总数的6.67%。合作社数量庞大,空壳型、僵尸型合作社占多数。二是规模不大。产业成带、基地成片的格局还不够明显,标准化、规模化、高效化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还不多。农产品品牌多而不响,虽“满天繁星”,但缺少“明月”,缺乏像潜江小龙虾这样的产业航母。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还处于起步阶段,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三是联结不紧。部分产业主体在生产经营中还是唱“独角戏”,做“场外运动”,与广大农户还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农民参与度和兴奋度不高,没有真正起到带头带富的作用。建议设立产业引导资金,逐年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投入,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产业主体与农户深度对接。

   3.农业企业贷款融资渠道不畅。一是贷款门槛较高,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抵押物少,很难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二是贷款审批程序繁琐,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不规范,难以达到银行对贷款企业规范管理的要求。如洪渊泽合作社在争取信用担保贷款上,前后用了近一年时间,才从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拿到160万元的信贷担保函。三是信贷人员贷款积极性不高。由于银行对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比对大企业贷款的工作量要大得多,信贷员对有些可以贷款的项目选择不贷。部分经营者的投入主要来源于非银行贷款,融资成本高昂。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大金融支持,推动农产品收购资金,特别是水产品、蔬菜等农产品收购资金和加工流动资金纳入国家政策性银行支持范围。扩大加工企业有效质押物范围,探索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订单质押、租用土地上不动产和农作物质押等抵押方式,解决担保质押物不足问题。充分发挥三农金融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解决加工企业季节性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三、下段工作打算

   下段,我局将紧紧瞄定“产业兴旺”这个长远目标,以重点项目为支撑,着力实施十大工程(粮食产能提升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工程、特色产业壮大工程、设施装备升级工程、产业扶贫带动工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工程、沔农精品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蔬菜标准园创建工程、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不断巩固并扩大产业发展良好势头,推动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做好水产“三篇文章”  助推全市产业兴旺

市水产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百业强。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我局紧抓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坚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品牌创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做黄鳝、小龙虾、河蟹等特色水产品文章,打好特色牌,助推全市乡村振兴。

   一、做好黄鳝文章,助推全市乡村振兴

   近年来,全市黄鳝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苗种繁育、成鳝养殖、运输、销售、黄鳝加工、渔药和饲料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全市黄鳝养殖面积稳定在12万亩,养殖网箱240万口,年产成鳝6万吨左右。黄鳝养殖户1.1万户,黄鳝养殖从业人员2.67万人。全市共有68家黄鳝专业养殖合作社,5个黄鳝养殖专业镇,12个黄鳝交易市场、2个黄鳝出口备案基地、8个黄鳝苗种繁育基地。全市瞄准黄鳝产业,持续发力,促进了全市黄鳝产业兴旺发达,有力推进了乡村振兴。

   1.创新黄鳝养殖模式,拓宽产业发展思路。近年来,各乡镇以黄鳝产业为依托,不断创新黄鳝养殖模式,乡村振兴效果明显。一是大力发展黄鳝两年段养殖。张沟镇在全市率先探索网箱养鳝,之后又成功发展黄鳝“两年段”养殖模式。为此,我局在张沟镇大力推广黄鳝“两年段”养殖,张沟镇黄鳝两年段养殖比例已达到60%。黄鳝两年段养殖模式,一个6平方米的网箱,产量都在100斤以上,利润在1000元以上,高的超过2000元。较一年养成模式,每口网箱产量箱提高20-30斤,利润提高500元以上。二是大力发展温棚寄养。张沟、西流河、陈场、郭河等地大力推广温棚寄养鳝种,2018年新增温棚22万平方米,已经为黄鳝养殖户节约成本400万元以上。张沟振华合作社建立温棚屯养21个,共6720平方米,今年已屯养鳝苗四批次,共屯养苗种33.6万斤,可供大池网箱13440口,每口网箱苗种成本节约350元。三是大力发展稻鳝综合种养。2017年,我们在西流河镇、三伏潭镇开展了稻田养鳝的探索。经过专家指导和仙桃市洪渊泽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摸索,稻田养鳝试点初见成效,每亩稻田可增收3000元。良好的增收效果吸引了广大的养殖户。今年,稻鳝养殖从2017年的500亩试验田,增加到8000亩,增幅达到15倍。

   2.大力发展黄鳝繁育,攻克产业发展瓶颈。多年来,我市鳝苗野生资源过度捕捞,导致苗种数量、质量逐年下降,远不能满足我市养殖需求。目前鳝苗主要来源于安徽、河南、江苏等地的野生苗,由营销户外购后分销给鳝农。由于每年购苗期相对集中,苗源地竞价售苗成为必然,苗价一路走高。同时,鳝苗弱小抗病力不强,天气变化极易造成死苗,加之活鲜运输成本高,增大了鳝苗营销成本和风险,苗价往往居高不下。鳝苗价从2002年7-8元/斤一路飙升。2017年,最高价达到了35-40元/斤。为了破解黄鳝产业发展瓶颈,从2012年起,我市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致力于黄鳝苗种繁育攻关,已发展了黄鳝仿生态有土繁育、黄鳝工厂化温控繁育等苗种繁育技术。2017年全市繁育黄鳝1.2亿尾。通过黄鳝苗种有土繁育,一个6平方米网箱苗种综合成本200元左右,而到市场上购苗每个网箱则需要700-800元成本。

   3.建立黄鳝交易平台,促进产品流通。为了促进黄鳝流通,全市建立了先锋、三同、强农、八台等12个黄鳝交易市场,年交易量4万吨,交易额30亿元。强农水产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建有物流中转场地10000平米,集成30吨以上的活鲜运输车辆30台、5吨以下周转车辆20台、专业的运输销售团队80人,上海黄鳝市场每日供应量有60%来自于强农水产专业合作社。以水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强农水产专业合作社为黄鳝养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强农合作社与社员签订黄鳝养殖购销合同,带动周边乡镇形成水产品养殖产业片区,并辐射到周边县市,直接带动周边农户2500户,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4500人左右,带领农户年增收6800多万元。

   二、做好河蟹文章,助推全市乡村振兴

   2018年,河蟹养殖面积稳定在10万亩。作为我市水产优势产业,河蟹产业一直蓬勃发展,为全市水产业贡献了巨大效益。一方面,大力推广河蟹“3+5”生态养殖模式。排湖渔场从2010年开始进行河蟹3+5高效养殖模式,在近8年的养殖实践中,养殖技术和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养殖效益一年一个台阶。现在全场河蟹养殖面积达到10000亩,养殖河蟹亩平产量最高达到360斤,平均产量达280斤以上。亩平效益平均达6000元以上,最高效益达10000以上。经过全市推广,河蟹“3+5”生态养殖面积达到50%。另一方面,创新虾蟹混养模式。由于近两年养殖小龙虾的效益非常可观,我市部分养殖户开始探索虾蟹混养技术,也取得了不错的效益。排湖渔场2017年虾蟹混养面积6000亩,亩平收入  高达7000元。排湖渔场一养殖户万浪,2017年发展虾蟹混养18亩,纯收入135440元,亩平收入7524元。

   三、做好小龙虾发展,助推全市乡村振兴

   我市虽然水产养殖面积大,水产养殖品种多,但仍然有的乡镇水产养殖面积小,水产养殖业不发达,许多渔民苦于发展产业没有门路,致富没有途径。为此,我局大力鼓励渔民因地制宜发展小龙虾养殖,稻虾综合种养和小龙池池塘专养齐头并进,小龙虾产业高歌猛进。

   一方面,稻虾综合种养成效显著。今年,我局坚持“双水双绿”发展新理念,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种植绿色水稻,养殖绿色水产,稻虾综合种养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通过发展虾稻共作模式,一年种一季稻、养一季小龙虾,水稻亩产不低于600公斤,小龙虾亩产不低于100公斤,一般每亩纯收益可达4000元以上。今年,郑场、毛嘴、河、杨林尾、彭场等地大力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全市双水双绿养殖面积达到10万亩。河镇范关宇兆公司发展稻虾养殖1000亩,王湾泽乾公司发展稻虾养殖1200亩。杨林尾镇胜利村全村发展稻虾养殖,带动58户养殖户养殖小龙虾,稻虾养殖面积达到1320亩,每年产值可达到520万元。另一方面,池塘小龙虾专养迅速发展。今年,长口、郭河、通海口、杨林尾、排湖风景区等地大力发展小龙虾池塘专养,全市小龙虾池塘专养增加到3万亩。池塘小龙虾专养每亩利润达到5000元以上。

   四、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程度不高。一是规模化发展程度不高。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水产业规模化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土地流转困难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渔民不愿意流转土地或土地流转成本较高,导致一家一户独立经营鱼池较多,且从业者老年者较多,养殖效益较低,制约了渔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二是水产品深加工不强。我市水产品年产量30多万吨,但每年加工产量不足10%,只有强农、茂盛、外婆家等少数加工企业,且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这直接导致产品过剩时产品价格降低,渔民无法通过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休闲渔业发展缓慢。休闲渔业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市已发展了五湖外滩放壕、通海口天野农庄、沙湖玉沙湖农庄等一批休闲渔业基地。但是,这些休闲渔业基地缺乏完整的总体规划和有效的管理,起点低、规模小、功能单一、设施不配套、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严重制约了我市休闲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水产品品牌效应不强。我市水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方面,我市水产品多为最原始的产品,产品缺乏科技含量或特色,且品牌多而杂,同一品种的各个品牌单打独斗,缺乏抱团发展,导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如我市的黄鳝就有沔洪牌、先锋牌、蒿芭湖牌、丰祥垸等多个品牌,但品牌缺乏凝聚力,没有形成仙桃的特色品牌。另一方面,政府的支持政策还不够稳定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很难在品牌创建中取得大的成效。诸如潜江政府支持举办了小龙虾节,监利政府支持举办了黄鳝节,各地政府都应加大品牌建设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地方品牌,大力保护地方品牌。

   3.基层推广人才欠缺。我水产养殖面积大,水产从业人数多,渔业科技服务需求大、任务重。但我市水产基层推广体系采用“以钱养事”机制,水产服务中心人数少,每个镇仅有一名水产服务中心主任,难以给予渔民及时的技术指导。此外,我市水产服务中心主任工资待遇低,社保按照临时就业人员参保,吸引不了人,也留不住人,难以招到技术推广专业人才。

五、相关建议

   1.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政府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相比于农业,我市水产业项目支持少,政策支持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产业的发展壮大。建议加大对水产业的扶持力度,整合资金,对新型渔业经营主体、水产品深加工、休闲渔业等方面给与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渔业产业化程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要积极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和水产龙头企业,鼓励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加强“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提高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引进水产加工企业,开展黄鳝、“四大家鱼”等水产品深加工,增加水产品附加值。

   2.推进品牌强渔战略。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养殖户及养殖企业的引导,加大品牌创建引导力度,培育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大力发展绿色牌、生态牌、安全牌,走好自己的特色化品牌发展之路。积极支持渔民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鼓励养殖户、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省内外的农产品推介会、展览会、博览会等品牌推介活动,争创省级和国家级的知名品牌。政府要将水产品品牌建设纳入品牌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品牌创建长效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水产品品牌创建扶持。同时,要建立品牌产品激励和保护机制,鼓励新产品开发,推动品牌合理竞争。

   3.推进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要健全“以钱养事”机制。一方面,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推广队伍。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工资晋级、养老保险制度,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为基层服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产业融合

市旅游委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江汉平原河道密布,田园风光旖旎,近两年,仙桃市全力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市的创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发展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融入产业结构调整、融入生态环保、融入城乡一体化创建之中,在带动乡村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2017年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3.6亿,接待游客359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2%和23.8%。

   一、发展乡村旅游,夯实了乡村产业基础

   仙桃市作为全国闻名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传统农业产业基础深厚,但随着社会发展,农业传统优势不再,很多乡村成了空心村、留守村。这几年,随着旅游泛时代、旅游+时代、旅游创时代的来临,仙桃市全方位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是利用乡村优势抓旅游招商。我们紧紧围绕“千河之市”“水乡园林”特色做足、做活、做特水文章。引进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建设沔阳小镇,引进辽宁省营口市兴辰实业(集团)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一座占地500亩的高端水上游乐园,引进保利国际生态环境治理(北京)有限公司打造沙湖国家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引进湖北桃之源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胡场镇建设以桃花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这些大项目的引入,给乡村发展带了源源活水。

   二是围绕乡村旅游点抓景区建设。我们加大了现有乡村旅游点的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一江两沔三湖四带”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其中,排湖项目扎堆发展,沔阳小镇、龙舟公园、排湖绿道、游客接待中心、水乐园、密塘渔村民俗村建设等项目全面推进;仙桃梦里水乡文化旅游区、九合垸京久庄园等核心景区一期工程建成营业;三伏潭镇栗林嘴村、彭场镇大岭村、剅河镇李尧村美丽乡村建设日新月异。

   三是做好乡村发展旅游+文章。根据自身优势,我们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发挥沔州百万花海、阿尔迪有机生态园等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大做旅游+农业文章,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经营形态,让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收获农产品、体验农事、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发挥体操之乡的运动优势,大做旅游+体育文章,李小双运动城举办各项赛事,促进了体旅的深度融合。发挥沔阳古城近一千五百年的文化优势,大做旅游+文化文章等等。因引入新的发展理念,乡村旅游作为仙桃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已初步形成。

   二、发展乡村旅游,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

   随着一大批乡村旅游项目处在建设阶段,市场前景看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公共配套的投入,每年投入近20多亿,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

   一是多措并举完善乡村交通网络。2017年春季各部门、乡镇多措并举,开展了交通干线宽幅林带建设,全面美化了旅游交通。同时,安装了旅游道路交通标识导引牌,启动了胡郭公路一级公路扩建工程,周帮至沔州百万花海景区的道路也按二级公路的标准开建,仙桃作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优势已经凸显。

   二是房屋立面改造扮靓了乡村面貌。各乡村旅游点的相继营业,沔西乡村旅游带、环排湖旅游带沿线全面完成了徽派风格民居立面大改造,沿线民居变成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三是旅游厕所革命美化了乡村环境。2015年来,我们大力开展旅游厕所革命,在各旅游景点和游客集聚点新建旅游A级厕所56座,从今年起,我市纳入全省厕所革命新三年计划笼子,新三年旅游厕所革命已启动,将全面改善乡村“入厕”条件。

四是河湖长制净化了乡村河流。乡村所有河流纳入了管理范畴,水清、坡洁、岸绿的乡村生态环境成为现实。

乡村环境的改善,反过来又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三、发展乡村旅游,凝聚了乡村旺盛人气

   乡村旅游的兴起,为乡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钱流和人流。我们顺势而为,通过各种方式凝聚乡村人气,寂静的乡村又热闹了起来。

   一是景区经营带来了城里的观光客。梦里水乡一期开业以来,吸引游客近20万人,2017年7月2日,梦里水乡文化旅游区正式开园迎宾,当天接待人数近6万人。阿尔迪有机生态园开园以来,旺季每天来采摘的游客也达到500多人,昔日寂静的乡村又开始沸腾了。

   二是节庆活动举办吸引了广大市民。京久庄园举办首届薰衣草文化旅游节,繁花似锦、游人如织。沔城端午龙舟赛,三天游客近20万,旅游收入近5000万,更不要说在五乐台度假区举办的小米·全球供应商龙舟赛了。

   三是乡村旅游引发了返乡热潮。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办起了农家乐,乡村旅游引发的返乡热全面升温。

   四、发展乡村旅游,丰富了乡村增收路径

   乡村旅游的兴起,大大丰富了乡村农户的增收渠道。仅大岭村就有30多家准备申办农家乐,许多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小老板、旅游经纪人,乡村旅游从业人数巨增。阿尔迪有机生态园推进有机水果生产、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一体化,去年纳入了省“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名录,受到了省旅游委充分肯定,带动了潭湖村及周边200名农民的就业增收。在阿尔迪有机生态园的带动下,一步之隔的蔡滩村流转土地近1500亩,发展桃产业,引入“互联网+农旅结合乡村综合体项目”,每年仅出租收入就近100多万。

   仙桃市乡村旅游发展项目多、势头猛,但全面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多而产品少,旅游发展相对落后。下阶段,在省旅游委的支持指导下,我市将抓紧抓细抓实乡村旅游工作,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汇报

市国土资源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离不开土地的支撑保障。2018年以来我局紧密结合职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谋划、大力推动中央、省、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全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为仙桃建成水乡田园城市提供了强力支撑。

   1.积极争取推进乡村振兴扶持政策。针对增减挂钩指标不能转让交易,实施增减挂钩指标受指标限制,增减挂钩审批实行拆旧、建新同步申报影响指标交易,建新区不好落实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问题。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省国土资源厅以《关于支持仙桃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函》(鄂土资函〔2018〕423号)文件,明确答复和政策支持我局提出的“将我市列为乡村振兴试点城市”、“探索创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式”、“对我市增减挂钩拆旧规模安排予以倾斜”等三项具体要求。2018年3月16日,我市首次运用省级耕地交易平台挂牌转让2017年结余补充耕地指标1413.6亩,成交价6.3948亿元,亩均45万元,其中最高价达到59万元/亩,刷新全省补充耕地指标成交价记录。通过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显化了我市耕地保护的补偿价值,为我市集聚乡村振兴资金提供了有力支撑

   2.积极破解推进乡村振兴融资瓶颈。确定“通过充分挖掘耕地后备资源,大力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获取2项指标产生收益,解决乡村振兴资金”的乡村振兴融资思路。并率先尝试,有效化解增减挂钩和补充耕地2项指标融资抵押障碍,促成国开行为我市乡村振兴授信80亿元,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条以国土资源部门土地增减挂钩和补充耕地工作机制为重要支持点“农村资源变资金,农业产业得实惠,农民发展有支撑”的乡村振兴融资路径。

   3.积极夯实推进乡村振兴资源底盘。2018年2-3月,我局组织技术人员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的村庄、林地、坑塘、园地、滩涂等图斑范围线提取后,与“两权”确权房屋数据图或最新卫片图叠加,进行室内预判,建立后备资源初步清单,采取全员全装下沉到田间地块的方式,对全市后备耕地资源展开全面调查,通过数据叠加、室内预判、实地踏勘、走访农户,共掌握增减挂钩后备资源近5万亩,其中,约2.5万亩市政府已纳入3年实施计划;掌握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后备资源近3万亩,为我市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了资源底盘。

   4.积极作为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一是启动村级用地规划编制工作。围绕因地制宜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农业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优化耕地保护、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用地布局,细化土地用途管制,引导农村形成生态环境优美、农田集中连片、村庄集约紧凑的田园景观风貌。启动古堤、栗林咀等2个村试点。二是稳步推进国家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截止目前,全市59个2014年以前立项的国家土地整治项目,全部通过省级验收;2015年度3.7万亩新开工项目建设,已完成项目总投资90%以上;新争取土地整治项目3万亩,投资总额4500万元。三是加快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实施。2018年全市共申报立项占补平衡项目面积7504亩,拟新增耕地6378亩。四是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设。2017年-2018年度全市增减挂钩项目面积7208亩(其中“四化同步”示范镇彭场镇全域增减挂钩项目1177亩),总投资2.16亿元。五是加快推进全域富硒土壤调查。2018年启动我市“金土地”土地质量化学评价(四期)项目,面积192k,本轮调查完成后我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总调查面积达1673k,约占仙桃国土面积的57.35%,为我市全域富硒资源开发利用,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打下坚实基础。六是加快农村产权登记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全市265524宗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工作,并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及确权登记新任务要求,加快农村房屋所有权补充调查及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七是服务和保障“三乡工程”项目建设。2018年以来对确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选址的排湖华夏亚特兰蒂斯海乐园、赵西垸梦里水乡、长埫口丹洋制衣有限公司、胡场多合农业、21个“三乡工程项目”(规模面积1531.98亩)成立用地服务保障工作专班,迅速编制规划调整方案,全力确保项目顺利报批。

   5.履职尽责做好2018年乡村振兴下段工作。一是加快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2018年6月底完成三伏潭镇栗林咀村、毛嘴镇古堤村试点,年内启动有条件村的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为仙桃市农村土地试点改革、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特色小镇、“四化同步”乡镇建设提供支撑。二是提高用地服务和保障效能。全力保障全市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三大攻坚战、四大补短板等民生项目用地,做到应保尽保。继续推行项目用地包挂包保服务制度,落实全市重点项目用地报批责任,加快建设用地申报进度。进一步规范征地行为,认真执行被征地农民补偿和社会保障制度。三是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方式。严格落实《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积极探索实施“提质改造”、“补改结合”等类型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建立我市耕地数量、产能、水田三类指标储备库,实行指标分类管理。继续加大耕地后备资源挖潜力度,探索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实施的新路径、新模式。四是加快实施土地整治和增减挂钩项目。探索新型投融资方式和“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整治实施模式,助推精准扶贫、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等乡村振兴建设。五是完成全域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推进和提高金土地调查评价工作进度,协助项目承担单位7月底前完成仙桃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四期)调查工作,督促全域调查数据库建设和成果汇交。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利用,支持富硒产业发展。